飒美特校服
首页 > 新闻资讯 > 品牌资讯 >

重阳节:千年敬老情,美育正当时——从登高赏菊到心灵攀登的文化传承

2025/10/30

深秋的金色阳光里,重阳节如约而至。


此时总会想起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的古诗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戳中内心,有人说这是教育的滞后性,但我认为这更像教育送我们的美好重逢。



重阳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美育的活态课堂。


重阳溯源

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源自天象崇拜,是由秋季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人们在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举行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以谢天帝、祖先的恩德。


名称源于《易经》:《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最大阳数,古人认为这是吉祥日,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



汉代以后,先秦九月祭的色彩逐渐淡化,驱邪祈寿的一些食俗和佩俗由宫廷传入民间,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等逐渐形成。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相关的庆祝活动也被极大丰富,既包含祭祀、庆丰等传统内容,也有宴饮、游乐等娱乐活动。


至此,重阳节的文化属性,完成了从驱灾避祸到敬老崇文的内涵升华。


重阳习俗里

藏着的美育密码


· 登高望远到生命教育


自古重阳节这天就有登高望远的习俗,传统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安,寓意着步步高升。因此,人们会选择到山顶或高处欣赏风景,登高远眺感受自然之美和壮丽景色,以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登高的过程中,可以见到岩缝野菊凌霜怒放,便恍若千年前陶渊明采撷的那抹金黄,文化的沉淀已然让我们达到了精神的攀登——指尖触碰的不再仅是岩石的粗粝,更是文人"宁可枝头抱香死"的风骨传承。


· 佩插茱萸 → 自然教育


重阳佩茱萸的古老习俗,原是先民对自然的诗意解读。那抹艳红果实,不仅是驱邪的符号,更是草木认知的活态教科书——



《本草纲目》有记载:古人见其辛辣芳香,悟出"辟恶气,逐寒湿"的药用智慧,果实藏时令。茱萸成熟恰逢重阳,暗合"候物知天"的农耕文明观察法。当孩子指尖触碰茱萸的蜡质叶片时,触碰的不仅是植物表皮,更是三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经络:

从《诗经》"采药祁祁"的集体记忆,到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获得青蒿素灵感,直至今日校园"百草园"里,学生拓印药草图谱的当代传承。一株茱萸,让孩子们可以辨认草木,在他们的基因里,播撒着文明延续的种子。


· 赏菊饮酒 → 审美教育

重阳赏菊饮酒的雅事,是中国人最诗意的审美课堂。指尖轻触菊瓣的纹理,唇齿间萦绕菊酒的清冽,我们开启的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美育传承——


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之姿,到宋代文人将菊纹錾刻在瓷器上的匠心,教会孩子"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现代校园里,学生可以用先进的仪器观察菊花的斐波那契数列结构,正是科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奇妙共鸣。



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美,既能凝练在《芥子园画谱》的工笔里,也生长在菜市场阿婆摆放的时令鲜菊中。


当我们教孩子欣赏一朵菊,实则是教他们:在浮躁的时代保持凝视的耐心,在速朽的万物中发现永恒的诗意。


· 敬老孝亲 → 情感教育


重阳节的敬老传统,不仅是礼仪的沿袭,更是一场情感教育的生动实践。


当孩子为长辈奉上菊花茶时,细微的动作里藏着重要的情感启蒙。00后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时,传统孝道也升华为双向守护——科技时代的敬老,是让银发族不被数字鸿沟隔绝在情感孤岛。


孝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两代人共同完成的情感作业,长辈交出阅历,孩子回馈耐心,在重阳的菊花香里续写家的温度。


当重阳节遇见现代教育,它在传承中持续生长,孩童将亲手做的茱萸香包别在长辈衣襟,少年用无人机航拍代替古人登高望远——我们看见了:


传统正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美育接力。

Copyright © 江苏飒美特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6066854号-1 技术支持:网站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