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美特校服
首页 > 新闻资讯 > 品牌资讯 >

“独木桥”到“立交桥”: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2025/06/17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涌向关闭10年的考场。后天,2025年高考即将拉开大幕,各地考生将奔赴人生中的一场大考。



48年过去,高考的每一次转向,都牵动着中国教育的神经。从"学好数理化"到"大语文时代",从"唯分数论"到"核心素养",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重塑着我们的教育生态。


当分数遇到素养,当公平遇到个性,当传统遇到未来,我们如何构建“面向明天的教育”?


知识VS能力:

高考改革背后的教育哲学转向


1977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恢复高考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其影响远大于创立高考的影响。


恢复高考后的"老三届"用煤油灯照亮课本,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容器。江苏考生王安忆在《启蒙时代》中写道:"我们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每一滴知识"。


在恢复高考后的10多年时间内,都属于知识本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高考催生了"黄冈神话"、"海淀考王"等现象,但也埋下了"填鸭式教育"的种子。



此后,高考开始逐渐向能力导向转型。2014年,国内开启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全国31个省份中,除西藏和新疆之外,其余29个省份均不再区分文理,均采用新高考模式。


在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中,我们也常见开放命题的存在。这些开放命题直指教育核心矛盾:统一选拔如何尊重个体差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指出:“未来评价体系应该像体检报告,而非竞技比分”。


公平VS效率:

教育生态重构中的重要矛盾


武汉爱莎学校围绕STEAM领域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分阶段、全方位和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基地。西安康桥集团创立“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驱力。



教育生态系统中,软硬件的差距依然存在,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依然是矛盾点。


当上海、深圳很多学校试点”是否取消作业”时,偏远地区还在争取“每人一套课本”。飒美特麦苗班让贫困中学共享优质资源,但依然有很多乡村学校校长直呼:我们最缺乏的是能点燃学生的老师。


这印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判断:数字鸿沟的本质是教育关系的缺失。教育公平不是“同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而是给不同起跑线的人配不同的助推器。


创新VS融合:

“五育”并举的星辰大海


高考制度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从恢复高考到如今的改革现状,折射出教育对时代需求的回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政策的不断加持,五育并举将是中国教育未来走向的核心理念。



五育绝非简单的说教,而是为孩子植入精神DNA的过程。当UWC财商夏校的同学们来到智能化生产基地,这种沉浸式教育带来的震撼,远超千言万语的理论灌输。


深圳的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给体育的实践给出了破题思路:要求家长每周陪伴孩子完成3次户外运动。


当兴化楚水中学麦苗班的孩子接触千年非遗,美育正在打破时空界限。



五育并举不是做加法,而是用乘法思维重构教育基因——当知识获取(智育)与情感体验(美育)同频,规则内化(德育)与实践创造(劳育)共振,才能激活人的全面发展。


站在“双减”与新课标的交汇点,我们依稀看见这样的未来:课堂不再只是标准答案的流水线,而是思维的游乐场。


对孩子评价不只聚焦第几名,更关注你是谁。教育不仅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更是照亮生命的火把。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所言:“教育的本质是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


这场始于高考的改革,终将抵达教育的本质——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更完满的光芒。

Copyright © 江苏飒美特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6066854号-1 技术支持:网站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