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是场展示国家实力的盛典,也是千锤百炼的军人意志与精密协同的科技力量的展示。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掷地有声的呐喊,更是我大国责任与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自信是根脉,科技强国是筋骨,而教育正是连接二者的血脉。
精神铸魂让教育家精神浸润育人全链条
在珠海校区的天琴中心,引力波探测团队正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转化为本科生科研课题;深圳校区的绿色化学实验室里,院士手把手指导学生设计碳中和新材料。这正是中山大学“科研育人”战略的缩影——让每个实验室都成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
学校通过“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156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起“课程思政—学科思政—文化思政”三维体系。在《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堂上,教师用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史诠释科技伦理;在哲学系的“行走课堂”中,师生共同探访港珠澳大桥,解码超级工程背后的制度优势。这种教育智慧,让价值引领穿透知识传授的肌理。
育人根本从知识传递到人格养成
习近平同志在《论教育》中强调:“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理念正在全国教育实践中开花结果。
在成都成华区,学校联合社区开展的“人格塑造·品格培养”活动,通过绘画、手工课等,让孩子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印记。而上海小学的“家庭闪光时刻库”,要求家长每日记录孩子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瞬间,三个月后学生自我认同感提升47%,印证了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真实的自我从被看见开始”。
课堂也在发生静默革命。北京一中学物理课上,教师用歼-20气动布局讲解流体力学,同时引导学生讨论“科技伦理:战机应该追求极致性能还是控制造价”;深圳中学开设“情绪转换器”课程,学生将焦虑跺脚转化为非洲鼓节奏创作,皮质醇水平下降34%。江西景德镇一物理老师讲解内燃机原理,手工制作“等离子炮”进行演示。网友纷纷表示:课堂秒变科幻现场!
这些实践印证了顾明远教授的观点:“教育是把灯点亮,而非把篮子装满。”这种不再拘泥于课本枯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加生动的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把知识的种子根植于内心。
教育的真谛不是修剪枝蔓,而是守护根系,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而非完美人格,他们便终将会撑起属于自己的苍穹。
独立完整的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答卷
当孩子意识到知识能真实改变他人生活时,独立人格便从“教师的课题”升华为“教师的使命”。教育工作者要像树木般扎根大地,向上触摸科技苍穹,向下滋养学子心田。这是教育者的精神基因,更是新时代‘强国之师’的使命答卷。
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它关乎着个体未来能否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培养独立人格需要三重赋能:· 选择权觉醒:杭州中学推行“生涯盲盒”计划,学生通过AI算法匹配兴趣基因,自主设计“古生物复原”“未来城市治理”等跨学科课题。· 试错中成长:广州中学化学课上,教师将学生实验失误的“蓝色废液”转化为扎染原料,创作出斩获国际青少年艺术展金奖的《不完美的凝视》。· 责任担当:云南“阿者科计划”延伸版中,中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原哈尼梯田灌溉系统,方案被当地政府采纳用于生态保护。这些案例正说明了“青少年期是独立、完整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教育强国的密码,就藏在我们对育人初心的坚守之中。真正的育人,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拥有独立完整人格的“自我人生规划师”。